你在这里

东西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参加第八届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并做经验交流

       2019年6月8日至9日,由孔子学院总部主办、韩国志愿者管理教师工作组承办、韩国外国语大学协办的“第八届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成功举办,韩国釜山东西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晓曼、公派教师晁亚若以及五名志愿者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东西大学孔子学院公派教师晁亚若作为教学技能培训的讲师,为来自各个孔院的志愿者老师们作了题为《中国文化体验教室实践与理念》的讲座,分享了东西大学孔子学院建院十多年来开发的“中国文化体验教室”课程的实践经验与教育理念。

       讲座内容为东西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体验教室概况、中国文化体验教室实操经验、中国文化体验教室教育理念。晁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体验教室”这一项目的历史、受众和基本主题。东西孔院的“中国文化体验教室”项目开发至今已有十余年,每年为釜山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生、大学生、教师和市民1000多人举行近100多个小时的中国文化体验教室活动,使中国文化知识与文化体验有机结合,让体验者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体验主题大致可分为十种:中国结、中国剪纸、中国茶文化、中国书法(汉字)、京剧脸谱、传统服饰与礼仪、中国音乐(二胡/古筝/葫芦丝)、中国功夫(太极拳/五禽戏)、中国饮食文化(饺子)、中国影视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会根据学校的需求与教师的特长稍作调整。

       在中国文化体验教室的教学实践中,东西孔院注重“中韩合作”,课程以中国老师备课为主,韩国老师辅助备课,课前中韩老师共同对课,在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中国老师讲解和示范,韩国老师现场翻译,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并且运用中韩文化比较的思路进行文化讲解;根据课程需要开发出了丰富多样的教具。在上课过程中,要讲清知识框架和文化要点,精讲之后,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体验,为学生营造浸入式的中国文化体验环境并为学生做适当的引导;在课程结束后,做好信息反馈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

       近十年来文化体验教室之所以受到欢迎和喜爱,与整个课程所秉持的理念分不开。美国的AP中文课程早就强调了文化对比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国文化产物、习俗以及观念与学生自身所处社会相关情况的比较”“最终超越中国文化产物以及习俗的知识性学习,从而理解透过这些文化表象反映出来的中国式的世界观”,这实际上是高于文化的要求。文化人类学家Hofstede也提出文化的交流其实是不同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的交流,更强调文化背后思想的沟通。文化教学中中韩文化对比式的体验是这一课程最大亮点所在,这也是在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的。体验式教学强调人的认知具有情感性、直观性,人通过直接体验而获得的认知能够保存的更为长久,这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可以激发智力因素。最终通过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员在沟通和情感参与的体验中建立认知,从而使他们的交际得体顺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较强,参加培训的志愿者教师纷纷表示收获多多,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在本次培训的教学技能大赛中,来自东西大学孔子学院的志愿者教师边婷婷表现优异,获得优胜奖。